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建设政策解读_农业产业规划,休闲农业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农业公园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南京农业规划设计

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建设政策解读

  为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强化示范载体建设,推动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产业融合驱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省农委日前启动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建设。相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要素配置,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优质、专用、品牌农产品供给,丰富农业业态和功能,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及市场竞争力,示范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聚焦“产业调特、产品调高、业态调新”,在县域产业布局、品种结构、产品品质、功能拓展、产销衔接等方面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整体构建。通过示范建设,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过剩低效产业比重下降,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彰显,经济作物占比超过50%,特色作物生产增长10%以上;农产品质量品牌明显提升,试点推进产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企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追溯率提高10%以上,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经营效益明显增加,节本增效技术模式覆盖面达80%以上,农产品产销衔接通畅。
    二、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要承担哪些示范建设内容?
    示范县要从绿色蔬菜、应时鲜果、花卉苗木、名优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品牌稻米、特粮特经、精品蚕桑、生态肉猪、地方肉禽、清洁蛋品、高品质奶、优质肉羊、特种畜禽、创意农业16个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产业中,根据自身实际,筛选确定1-2个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方向,先行突破,整县推进。
    一是开展全产业链提升。建立健全从种子(种苗、种畜)到品牌商品,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全程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生产技术、农机装备、生产模式集成创新与示范,建立果蔬田头初加工与冷链贮藏体系,全面应用农产品、果蔬园艺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强化多元产销对接,提升产业效益。
    二是推动特色产业扩面。挖掘传统特色农业优势,强化品牌导向,引进示范对产业发展影响深远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示范区域内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种植开发特色品种,振兴茶叶、盆景、蚕桑、地方畜禽资源等历史经典产业,做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
    三是促进产业业态调新。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创意农业,培育主题创意农园和创意农业精品,示范提升一二三产融合水平。
    三、申请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需要达到什么条件?
    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建设工作,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整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建设的县(市、区)需符合以下条件:(1)农业基础条件好。全县(市、区)耕地面积20万亩以上,农业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比较鲜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比较完善。(2)试点产业前景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方案合理;试点产业位于全省优势区域,发展前景较好,已形成若干品牌,具备一定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比较畅通。优先支持历史经典产业和具有区域公共品牌产业。(3)结构调整氛围浓。全县(市、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较高,开展结构调整的意愿强,农业投资比较踊跃。(4)地方支持力度大。县(市、区)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出台农业结构调整相关土地流转、主体培育、技术服务、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政策措施,能够投入一定比例配套财政资金。
    四、如何申报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
    各县(市、区)有意愿承担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创建任务的,可向所在设区市农委进行申请,并根据“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科学研判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及本地资源禀赋、产业要素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县域农业结构调整方向,编制示范建设方案。示范建设方案应明确产业调整方向、区域布局、调整路径、示范典型培育等内容,制定调整目标、年度计划和推进措施,列出相配套的品种、技术、模式等技术推广清单。
    各设区市在县(市、区)申请的基础上,向省里择优推荐1个县(市、区)作为候选创建单位。省农委审核后,将从申报单位中选择农业比重大、产业基础好、创新创业氛围浓、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的县(市、区)作为2017年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
    五、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有什么要求?需要坚持哪些原则?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在试点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与区域实际相结合,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要素、消费特点等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县域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坚持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转型意愿较强、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点示范,由点及面推动全域产业结构调优、品牌调响、效益调高。坚持产业链提升与多功能拓展相结合。既要从一产内部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补齐种植(养殖)到加工流通全产业链上的短板,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也要从一二三产融合上推动农业发展转型,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坚持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协调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各项改革任务,注重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工商资本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结,鼓励和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实现多主体共赢获益。
    为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作,细化责任分工,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工作落实。试点县农业部门要围绕结构调整试点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组建相应的地方专家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技术与模式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工作,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政策支持,统筹农业产业化引导、农业三新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省级项目资金,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力度,集中扶持结构调整试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主体,做亮一批示范典型。要因地制宜创设扶持政策,在发动农民、土地流转、耕地质量建设、产销衔接、利益共享等方面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引导金融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融资担保、贴息贷款、互联网众筹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共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注重研究新型农业保险,增强农业结构调整风险保障。加强总结宣传,按照绩效管理要求,建立完善试点工作考核机制,加强督查考核,推动工作责任逐级传导、落实到位。密切跟踪试点典型农业结构调整动态,重点项目实行月通报、季分析、年总结,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分析总结经验成效。对已经成功的典型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辐射带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