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智慧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发布时间:2018-04-11 | 来源: 杭州市人民政府网
前  言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传感节点,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打造“智慧农业”,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实现路径,是加快促进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推进农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新思维下,制定本规划的目的旨在推动杭州农业在充分发挥自身基础条件和先发优势的前提下,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加速杭州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杭州农业农村经济提质增效,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       必要性及发展现状

(一)   必要性

1、智慧农业是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实现可持续集约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杭州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 “五水共治”的深入实施,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要素(土地、水、环境承载等)日趋减少,农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农业生产成本(土地、人工、运输、农资等)不断攀升,农产品利润下降。同时,社会对农业的生态要求、保供需求在日渐提高,杭州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关口和转折点。如果说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从组织形式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那么,发展智慧农业则更是向科技应用要效益、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崭新路子。因此,杭州农业发展要突破资源要素制约、全方位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走资源集约型的智慧农业道路是必然选择。
2、智慧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的必由之路。
传统农业的粗放生产、经验管理,不仅带来资源的过度消耗,也影响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民“市民化”趋势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发生明显变化,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今后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必然会打破传统农业经验管理的框框,更多地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来经营农业。因此,促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智慧农业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是发展低碳、绿色、高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3、智慧农业是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农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既面临市场、气候、技术等多重风险的复杂影响,也面临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如何实现高效决策管理、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是摆在政府和农业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发展智慧农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准确、全面、高效管理和服务,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部门服务效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
4、智慧农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支撑。
“美丽中国”先行区是由“美丽经济”来支撑的,“生产美”是“生态美”、“生活美”的前提和核心。杭州平原山地兼备,农业产业多样化,要使不同产业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链有机结合,转化为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最小的环境压力,发展智慧农业是必然途径。运用透彻的感知技术、广泛的互联互通技术和深入的智能化技术使农业系统的运转更加有效、更加聪明、更加智慧,尽最大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把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智慧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杭州农业“升级版”的重要手段,更是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支撑。

(二)  发展现状

1、 杭州智慧农业建设基础

(1)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完成。
杭州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从系统平台建设起步,2000年建设开通了全市首家综合性三农服务网站“杭州龙网”;2002年,杭州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并开发了涵盖杭州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及传统产业的“农业专家系统”,通过电话和网站并轨的方式实现双向咨询解答;2003年,杭州市农业局门户网站“杭州农业信息网”建成并投入运行;全市各级涉农政府部门、科研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 组织相继建设了农业网站。经过近十年的完善提升和资源整合,逐步形成了层级分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农业信息网络,内容涵盖政务服务、惠农政策、科研成果、新品种新技术、产品供求、人才和市场、教育和培训等信息服务。
(2)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2002年11月26日,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杭州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通过信息下乡进村入户工程,建立了从市到区、县到乡镇最后到村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截止2003年底,全市各地均建立了信息服务分中心,100%的乡镇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截止2008年底,全市2126个行政村100%建立了信息服务站点,从市到区、县到乡镇最后到村的四级信息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使网络信息能直接到达广大农户家门口。此外,建立了由市、县(区、市)两级农口系统组成的信息采集队伍,以市级农业各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队伍,以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级信息服务点为主的信息服务业队伍,为杭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3)信息数据资源日渐丰富。
自2003年开始,通过“金农工程”的实施逐步推进杭州“数字农业”建设,根据杭州地域和农业产业特点,建设了一批功能性强、特色明显的数据库、信息应用系统和特色栏目。杭州农业信息网开发了农业标准、种质资源、农资市场、生产资源、科技应用、种养殖户等八大数据库;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发建设杭州农业专家系统,农民网上教育培训系统,以及杭州市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导航服务平台农业服务分中心;杭州龙网包含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产业标准、安全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信息服务栏目,“杭州优质农产品网”与“杭州农民培训网”两个子网集聚了全市优质农产品和农民外出劳务信息数据。
(4)农业监管网络持续完善。
基于提升监管服务效能的需求,2007年杭州建成了水生动物病害预测预报系统,服务范围涵盖杭州地区的主要养殖区域和主要养殖品种,为国内淡水养殖行业首创;2008年,开发建成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详细茶叶生产实时档案库,为西湖龙井茶原产地追踪和质量追溯网络化管理做了有益的探索;2011年建成杭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畜禽等农产品追溯管理的全面覆盖;此后,数字渔政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外来动物报验及其产品监管系统、“两区一基地”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搭建完成,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监管的数字化、规范化、网络化,有效提高服务的精准化和到位率。
(5)农业物联网应用及信息产业基础扎实。
“十二五”以来,我市通过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农业现代化“八大提升行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加快聚集,基础不断加强,效益稳步提高。先后建成365个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8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6个市级设施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种养比例不断提高,工厂化育秧、粮食机械化烘干、大棚中耕机械、节水灌溉、畜禽养殖温控设施、农产品冷藏保鲜等发展迅速。近年来,一批农业设施装备基础好、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主体,主动探索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积极尝试提高生产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如花卉、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温室大棚智能化监测和远程控制,生态养殖场的畜禽、水产养殖智能化监测控制等。同时,通过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点线面结合的村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技术支撑能力和农民素质明显提高,为打造“智慧农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此外,杭州是全国唯一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于一体的城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的先行区之一,拥有40家收入超亿元的物联网产业、20多家物联网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面临的主要困难

1关键技术产品及集成体系成熟度低。我市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集成体系,目前应用于农业环境中的传感器稳定性差、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大规模、整体化的推进。实现生产设施设备自动化的“单项智能”较多,体现预警预测、生长数据分析、智能专家决策的“综合智慧”缺乏。与此同时,农业各个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集成体系,产业融合推进速度较为缓慢,整体智慧化程度还不高。
2)农业物联网相关标准规范缺失。目前农业领域还没有与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相衔接的农业物联网感知、传输和应用技术标准。由于缺乏统一的应用标准,不同区域、产业、主体的智能农业系统各自为政、互不通联,“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均普遍存在,甚至在同一个生产基地内使用的多个物联网系统之间都不能兼容在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各类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既无法兼容,也无法与国内、国际大量开放的农业数据库等智能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3)有效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尚未建立。由于农业物联网应用设施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投入较大,目前多数示范项目由政府资助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安装物联网设备。但高额的投入和短期内难以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的矛盾,以及居高不下的后续使用和运行维护成本使许多应用主体处于观望等待状态。因此,在探索创新有效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物联网企业、管理部门等多方共赢等方面仍需不懈努力。
4)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智慧农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但目前全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以及大中专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农业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绝大多数农业从业者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接受现代信息化技术能力普遍较弱,农业企业或基地缺少经过农业信息化系统知识培训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物联网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后期维护难以落实,要深化智慧应用更是困难。

二、       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互联网+”思维统领全局,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宗旨,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为重点,以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合作共赢为原则,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完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统一标准、统一部署,通过试点示范,有序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为杭州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增长质量,为全市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统筹建设分步实施。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和农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建设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突出区域特色,统一标准,规范运作,综合政府行政管理、农技服务、企业和市民需求,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农业领域的智慧应用。
2、坚持需求主导市场运作,立足产业拓展应用。
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充分调动企业积极示范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智慧应用发展模式。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农业发展的立足点,以智慧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智慧应用。
3、坚持基础共建信息共享,整合资源协调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快信息化基础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的集约化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交换,加强农业系统各行业的协作协同,形成合力,加快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与推广。
4、坚持创新带动技术领先,统一标准安全可控。
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联合科研攻关、推动自主创新,在农业专用传感器、智慧化感知节点部署等共性问题上取得突破,加快农业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使杭州智慧农业建设在技术层面保持一定的领先性。在保证信息系统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同时保证技术的安全性,强化安全管理和数据保护,确保安全可控。
5、坚持开放合作高效转化,结合实际注重实效。
加强国内外、省内外、行业间以及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坚持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更好地为智慧农业建设服务,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及孵化体系,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最大程度汇聚智力资源,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新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经济、高效、可靠和便捷的智慧服务。

(三)   主要目标

  1. 总体目标: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杭州农业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互融合,围绕杭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要求,实现应用推广与技术支撑互动,培育形成农业物联网应用新模式,全面、有序推进农业生产、监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较大程度提升我市农业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2. 具体目标:
以农业设施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精准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为目标,重点推进政府决策与公共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流通服务三大领域的智慧应用水平。到2020年,建成1个市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1个农业数据中心,整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叶菜功能区可视化生产预警、动植物重大疫情监测预警、畜禽养殖及屠宰物联网等智慧管理系统;扶持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50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20个,打造标杆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2个,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一个优势主导产业有一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引领的局面,培育若干杭州智慧农业品牌。
1政府决策与公共服务:构建市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农业资源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融合全市各级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解决信息孤岛,实现部门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以大数据支撑科学决策,提高预测预警和风险应对能力。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运维制度和保障措施,通过农业多元系统集成,减少建设投入,逐步形成公益+市场的信息服务模式,实现按需服务,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持续稳定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的智慧应用,达到“知农、为农、应农”的智慧农业发展目标。
(2)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步伐,以物联网技术为重点,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和水产养殖等生产过程中的各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集约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电子化交易、规范化服务,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3)农产品质量监管与流通服务:加快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实时监测、精准控制、溯源管理,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水平和预警服务能力,推动科学监管长效机制的形成。加快建立具有权威性、快速高效的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完善信息渠道建设,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加大对农产品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预测和深入挖掘。深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不断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三、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主要建设任务为:搭建一个“1+N”综合服务云平台,完善三个“基础”,实施五大工程。

(一) 搭建综合服务云平台

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由基础设施层、资源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组成,是实现各类农业信息的聚合、共享和应用的枢纽。平台的建设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遵照“统筹规划、分步建设”的建设思想,秉承“需求导向、扎根实际”的建设理念,依托政务云建立一个面向政府、企业、市民应用需求的市级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并纵向贯通到市、县、乡镇、村多级体系,按照低成本、易规模部署的需求,成为涉农信息的总汇、生产管控的支撑、管理创新的载体和“三农”服务的平台。
1、通过云技术突破现代农业体系中信息网络与资源建设瓶颈。利用云计算相关技术,对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高度整合,重点解决农业信息缺乏横向交流,精确度不高,时效性差,信息形式单一等问题,加速农业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应用,打通农业多个环节信息流通节点,为农业从业者和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全面信息化服务,提升农业信息综合应用效率。
2、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智能化服务。对农业大数据进行综合计算与建模,通过对本地多年的气象信息、作物与土壤信息、管理信息、市场流通与消费等信息,经过大数据的综合运算分析,提供精准、精细的数据支撑服务,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农业生产与管理,促进传统农业顺利转型发展。

(二) 提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充分依托、整合、运用现有为农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建立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及时、准确联通高端、高效的信息技术服务资源,打造开放、共享、功能更加完备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深入完善市、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提升村级信息服务点,积极引入市场、金融、保险、医疗等公共信息服务资源,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经济、高效的信息服务。
加快培育市场机制,鼓励农业科研、推广、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按市场规则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赢利产品特性的信息服务,形成产学研、政企民相结合、相协调的多元化支撑与服务体系。
鼓励支持互联网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拓展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以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农村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农村服务等提供空间。

(三) 构建智慧农业标准体系

智慧农业是农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果,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其间不仅包含农业行业的标准,而且还涉及许多相关行业的标准,横向可分为资源、网络、应用、技术、人才、法规六个主要方面,纵向可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个层次。
充分依托在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物联网相关标准研究,探索研究农业物联网相关基础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制定适合杭州农业特点的农业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标准、数据传输通讯协议标准和智慧农业平台建设、运营和管理规范等。研究制定综合服务平台、专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通过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研究适用于不同产业、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智能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探索建立农业物联网建设标准,统一监测参数、统一传输控制协议、统一数据接口。

(四) 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

在实现多方农业信息资源和系统数据融合与共享的基础上,建立杭州农业数据信息资源中心。通过一体化的数据采集、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的业务服务平台,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数据进行规范、整合,形成智慧农业数据资源体系,并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也为数据的挖掘分析提供决策分析创造条件。同时,有序向社会开放各类农业数据,促进大众创新,不断拓展和提升数据的智慧化应用。
统筹整合各级各类信息采集系统、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信息系统,利用云计算技术存储、聚合农业数据库集,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对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进行精细化生产管理、生长适宜性评价及优质高产辅助分析研究,建立数字专家模型,为农业生产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加快对各级农业子系统的有效整合和管理,建立农产品产业体系共享数据中心,避免顾此失彼的分散管理模式,做到集约管理和经营,为农业行政科学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政府监管与服务能力。

(五) 农业决策支持工程

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包括农业生态环境、生产全程、投入品使用、经营管理、市场及政策信息等全方位、多元化信息,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汇聚、整合、分析与共享,模拟并分析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农业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市场供需规律等,辅助科学决策,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关系。完善以大数据支撑的农业政务服务系统,提高农业主管部门生产决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1、提高信息收集整理水平。按照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方位信息获取要求,充分整合各区、县(市)及相关部门的农业信息,及时录入信息存储数据库,保证信息资源的高汇聚度,利用计算机分析技术,结合专家识别判断,提炼有价值的农业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优化农业决策分析模式。在杭州市行政范围内全面应用GIS、DSS等技术充分展现区域农业发展现状,横向比较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信息,模拟计算最合适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产业布局建议,辅助农业产业发展适宜性分析。利用“互联网 + ”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农业资源管理、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

(六) 农业生产应急指挥工程

通过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植物疫病、农业资源环境污染等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利用农业应急平台及时发布各种农业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预报信息,通过应急平台加强农业应急事件隐患监控和风险评估,建立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的隐患信息数据库,严格分类分级管理。充分发挥专业评估队伍作用,完善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危害程度,对可能引发农业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限期组织治理,防止演变成大的突发事件。
1、加强农业安全隐患监控,实现防患于未然。建立市-县(区、市)-乡镇多级农业环境事件危险源、危险区域的隐患信息数据库,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
2、建立实时监测预警网络,实现智能预警与评估。整合气象部门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霜冻、大风、雹灾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土壤墒情监测信息,农作物生长情况信息,以及市场供求信息等,建立大数据预警信息分析系统,对可能发生的灾情进行事前预测,对灾后恢复工作进行调度与灾情评估。逐步实现对影响农产品供给安全因素的实时在线监测、预测预警以及远程快速指挥,提高主管部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效提升杭州农产品供给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七) 农产品质量溯源工程

完善“杭州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推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RFID技术、二维码标识等技术在生产、流通、仓储、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建立“源头可追溯、安全可预警、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全程追溯体系,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逐步建立多方合作、自觉自愿的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1、立足示范性主体和产品,打造智慧农业品牌。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探索以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以“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为重点,从管理制度、管理机构、信息常态化发布、质量安全信息电子化档案、产品包装企业二维码标识等多方面构建生产、采收、加工、包装、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信息监控和溯源体系,健全农业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打造杭州智慧农业产品品牌,逐步形成杭州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产业集群。
2、完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一体化综合管理。继续提升完善“杭州模式”农产品质量监管溯源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环境数据的智能采集、实时监测的同时,对基地生产投入品使用管理、质量安全监测数据等进行动态跟踪,整合RFID、二维码、电子耳标、条码和GIS技术,采集农产品生产过程、运输配送、批发销售等数据信息,通过农产品商品条码、QS码或批号获取农产品的溯源信息、生产企业或基地信息,并实现生产过程数据与流通、销售等环节数据的互通与共享,逐步实现一体化综合管理。

(八) 智慧应用示范工程

加大扶持力度、集中要素培育,在全市选取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础好的农业基地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加快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与决策,并与市级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扩大智慧应用覆盖面,实现“机器换人”。
1、种植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重点在精品果蔬、中药材、茶叶、花卉园艺等产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的精准管理、环境的自动调控、病虫害的智能监测、远程诊断和预测预警;在粮食生产功能区构建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病虫统防统治、节水灌溉、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推进标准化生产、精准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推动北斗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跨区调度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机的智能化装备水平。
2、养殖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示范应用物联网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移动互联技术,构建智能饲养管理与疫情防控系统、畜禽养殖电子档案与产品质量溯源监管系统、排泄物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系统等,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智能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示范应用物联网集成技术,筛选稳定性好、性价比高的多传感器集成无线水质监测设备,实现养殖用水、养殖生产、苗种管理、饲料投喂、药物使用等智能化监控和信息化管理,实现水产养殖品质控制和信息溯源。

(九) 农产品电子商务工程

支持和引导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示范应用,积极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鼓励发展适合农产品特点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并完善覆盖主要农产品网上流通渠道监测数据收集体系。充分利用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优势,促进农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大力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营销服务,打造杭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加速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提升农业全程产业链的智慧化水平。
1、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管理。鼓励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加大农产品冷链仓储和运输设施设备的物联网技术改造,实现对仓储环境和农产品保质期自动监控与管理。利用北斗卫星和移动通信技术,建立移动冷藏车、存储中心冷库的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对配送过程中冷链环境的精确控制,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深度融合。
2、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电商公共平台、农产品大宗交易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建立季节性合同预订和时令农产品促销机制,扶持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大力推进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市级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汇聚杭州优势特色农产品,建立营销、订单、配送、结算的全供应链跟踪机制,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引导农产品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农业经纪人等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等业务,支持涉农网商进一步发展,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网店建设、仓储物流、市场推广、代运营等专业化服务。
 
四、       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完善智慧农业推进协调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智慧农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开展定期督导,对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和突出问题。要做好顶层设计,解决政府、市场、企业各做什么的问题。围绕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结合“十三五”规划,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和进度,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确保智慧农业建设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1.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资金投入。
要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充分利用我市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根据智慧农业政府管理、公益服务的性质,确定不同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运维、信息通道建设、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与运维、信息员队伍建设与培训等领域。切实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各项优惠措施,着力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智慧农业支持力度,促进重点领域加快发展。要确保建设和运行经费。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对政府管理、公益服务的性质智慧农业项目,同级财政要做好项目基建和运行经费的保障工作,切实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完善多元投融资渠道机制。强化金融、税收、保险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形式,吸引民资、外资参与智慧农业建设,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给予政策倾斜,解决智慧农业建设面临的初期投入大、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营造激励创业干事、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逐步培育、规范智慧农业市场,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元化组合投入、相互竞争的格局,走出一条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公益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子,形成政府、社会集团共同投入支撑智慧农业的新机制。加强对相关知识产权的认定和保护,激发科研、推广单位和企业探索推广物联网应用集成技术的积极性。
  1. 重视人才培育,加强网络保障
要加强人才培育。智慧农业人才的巨大缺口,要根据市场需求,针对性地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智慧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吸引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引进海内外物联网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杭州工作,支撑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项目优势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现有的村镇农业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大智慧信息服务力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生产、投资创办农业生产企业,扩大智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利用农业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农村远程教育平台,提供中、短期技术培训,增加其智慧信息化技术等内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智慧农业实用人才,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能力。
要加强网络保障积极推进光纤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率。根据国家“三网融合”大战略,充分发挥各大运营商的网络优势,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合作共享,避免重复投资与建设,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建设以光纤网络为主题,无线宽带网络为接入扩展,覆盖全市的大容量、高速率、有线无线接入相融合的智慧农业信息服务高速通道。构建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的智慧感知网,实现智能、全面、深度的感知,形成包括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物流运输、市场销售等在内的智能互联感知网络,为深入推进智慧农业综合应用提供智能化、泛在化的信息感知基础保障。
  1.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维机制。
要强化资源整合。全面深化改革,重点解决智慧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上下内容重复、左右条块分割”现象,改革各自为政的规划、管理、建设体制机制,发展中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整合现有政府农业信息化资源,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突破信息封锁,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块负责、共建共享,多方协作、上下互动,相互兼容、上下联通”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要开放投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放宽市场准入,积极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法规,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硬件建设,拓展市场运作领域,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进一步激活智慧农业发展活力。为确保智慧农业体系的连续、可靠、安全运行,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基于杭州智慧农业建设实际情况,为各业务流程、建设点的工作提供高效、可靠、便利的服务,构建切实有效的运行服务及管理体系,包括规范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及发布管理等流程,实现智慧农业系统正常运行、农业分级预警及响应,同时为确保整个项目运行服务及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适时开展相关人员培训、日常维护、应急保障、备品备件管理、资产管理和文档管理等,切实保障智慧农业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零风险、零故障”。
  1. 促进开放合作,加强成果保护。
积极采用政策激励的机制,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开展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以开放合作的方式,引进技术和创业团队,促进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智慧农业建设,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相互信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机制,同时吸引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集成,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促进各方紧密合作、协同推进、多方共赢,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
加快发展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大力推进智慧农业科研专利成果转化,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科研团队直接转化科研成果,推进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内容,实现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国际合作、人才引进和融资服务等各种创新要素集聚。
完善基本的智慧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支持创新创业主体获得专利权、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鼓励企业成立专利联盟,构建专利池,制定和实施商标战略,培育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促进智慧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
  1. 规范行业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行业发展和自律机制,推动建立智慧农业产业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服务和监管作用。尽快建立完善统一的标准体系。建立科学、统一的智慧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标准、准入门槛、统计指标体系。参照国际信息资源描述规范信息标准,统一发布制度,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
要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智慧农业产业发展良好舆论氛围。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媒介,宣传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展示农业领域的智慧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增产与管理增效的新成果,开展智慧农业优秀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等各种活动,推广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智慧农业工作的良好氛围。明确智慧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合力推进杭州智慧农业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