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探索形成都市农业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04-01 | 来源: 广州日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更好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广州凭借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逐步探索形成优势凸显、特色鲜明的都市农业发展新路径。
发展农业产业的优势与短板
广州自然地理和区位优势明显,人口与经济规模庞大,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具备良好的资源支撑。近年来,广州大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实现各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依照广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稳步推进天河农科硅谷、白云“菜篮子”枢纽区、从化新乡村建设示范区、增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黄埔共同富裕先行区、花都临空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番禺渔业经济引领区、南沙特色种业创新区和荔湾、海珠、越秀都市农业体验展示区,构建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新格局。
为更好落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和广东省部署,广州市于2019年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分四批创建了2个国家级、2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已实现主要涉农区省级产业园全覆盖、全市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全覆盖,产业园总数位居珠三角第一。通过农业产业园建设,强化科技赋能与平台支撑,探索未来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广州持续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精准高效转化,推进市属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技领域稳定支持机制。支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协调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助力培育农业品牌精品。
目前,广州农业生产能力有余,但加工、营销、物流、研发、服务等环节产业能力相对不足,亟待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其一,城市综合赋能农业优势有待发挥。农业科教资源密集优势未能转化成产业优势,借助工业、信息、交通等行业优势向农业赋能的渠道不够顺畅,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其二,需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从产业发展实践看,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对直接生产环节的依赖程度还较为明显,加工、流通、服务等多种功能拓展不充分。其三,农业产业富民建设水平有待提升。乡村产业受制于规模小、链条短、实力弱,农业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有限,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释放富民效应不足。
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力点
着眼未来,广州立足大湾区禀赋条件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要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全面拓展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向特色化、精品化、创意化要效益,重点发展现代种业、花卉产业、“菜篮子”工程和现代渔业,更好服务和保障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让“穗种强芯”擦亮种业高质量发展品牌。一是积极开展种业科技攻关。面向种业新技术变革浪潮,紧密跟踪全球种业科技发展前沿,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基因编辑、基因组学和全基因组育种技术攻关,在高通量表型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方向上加强布局。二是探索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选择科研实力强、研究基础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与种子龙头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针对种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培育高性能品种并实现市场化,力争在种业科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把大湾区“菜篮子”打造成开放型经济标杆。一是探索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联动机制。发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共建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优化布局批发市场,加强区域调度,畅通流通渠道,保障高效供应、鲜活供应。二是建设广州农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引导一批农业科研、加工、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领军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并在大湾区内外建设多个“菜篮子”生产基地,形成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擦亮广州花卉产业品牌。一是加强“四个中心”建设。着力建设国内领先的国际花卉种业创新中心、花卉总部经济集聚中心、花卉产业融合示范中心、现代花卉市场流通中心,推动花卉产业从以生产为主向布局研发、服务全链条转变。二是优化花卉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从化花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若干个花卉生产基地,培育若干个以花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功能区。
发挥现代渔业现代服务功能。一是“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开发水产食品和水产保健品、药品、美容产品等,推动水产养殖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渔港打造集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美食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二是打造枢纽型水产业流通中心。依托广州千年商都和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把广州打造成现代枢纽型水产业流通中心,积极发展水产交易新业态,建立水产品价格发布机制,提升水产业辐射范围和市场影响力。
(郭艳华 佟宇竞,作者分别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研究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来源:广州日报